李肖《萧毕顺传》文言文原文及译文

作者:佚名 来源:文章屋 更新时间:2024-04-19 18:27:24 文言文

   原文

  萧毕顺者,夔州明堂人也。父乡中豪杰,萧氏长房也。时萧、唐争地于明堂,唐氏绐之,得其田。萧氏愤然,欲举族徙新民,族人许之。届期,无往从者,萧氏乃挈妻孥独行。至尖角,贼众困之,剽掠其物,萧氏遂穷矣。日乞于道左,夜宿于莽苍,饥则食桑葚,渴则饮荒泉,其困顿至此也。行至科家院,其妻不欲行,夜亡明堂,惟留其子。肖氏谓己潦倒至此,冀弱息无蹈覆辙,故名之曰“毕顺”、

  七岁。时村东有盘龙癖①者,常怠于农事,毕顺怼曰:“不事本者,诚国之大害也。”乡里闻,皆异之。及八岁,丁父忧。邻家科氏怜之,饷其衣食,毕顺因得活。少嗜书,尝假于邻村大户藏书者,久之,虽无痒序之教,而术圣人之言,慕圣人之道;菜色饭牛,口诵经书,乡人亡知渠志所为,咸怪异之。既加冠,以貌寝家薄无以览客,鄙儒讥之,毕顺皆无言,时人因谓之“萧亡言公”。

  初,共和国立,以萧氏无者,得田居乡首,人皆侧目。及萧氏卒,毕顺嗣之,燔券书,内其田于公,县长多其无私,起生产大队长。未几,河南大旱,发江南廪粮振济,以毕顺转运有功,擢尖角村长。下车伊始,发民兵绥盗,禽贼渠魁,斩之,徇以四境,余众皆作鸟兽散,尖角贼遂靖。故事,乡长按察四境,沿村供给,民不堪其烦。毕顺以劳民讽县长,遂止。乡长深疾之,仇毕顺,使人以觇其眉眚,然毕顺幼赤贫,为官清廉有美誉,乃罢。尖角无水,庶黎旦作汲水,日入乃归,状甚苦。毕顺乃率村人掘井荒山,居二日,井乃成。勒石立功,余迹今犹存。县长闻之,欲擢知县城,毕顺谢之,时人皆以为憾。明年,“文革”事急,林彪败卒,夔州城大乱,县长辱死,村人以为神,恭之滋甚。岁大饥,乃啖白泥,谓之“观音土”,食者死十八九,惟毕顺活之。灾寝,存人庆之,惟毕顺穆然深思,或问其故,曰:“人祸何时已?”翌日,乃告归,乡长强留之,毕顺固辞。

  晚年著书,明堂萧氏宗族闻其名,使使请还乡,愿司祭礼,主宗族。毕顺喟叹不许。使者,从子也。顿首固请,毕顺怒曰:“昔逐吾先父,诺而不从,倩吾至此,是不义之人。汝去矣,勿痴也!”终未还乡。毕顺长寿,今八十矣,志气矍铄,谈笑风生。有三子曰勇、健、明。

  杨子江②曰:萧亡言公动心忍性,穷而不丧志,饥而无失礼,进退官场,若烹小鲜,为民之福祉,此民之幸也,亦为今人之先模也!

  贰零壹柒年孟春为外公萧亡言公作。(选自《“五力”优秀作文选·第十二期·文言传记专辑》,有删改)[注]①盘龙癣:晋人刘毅,嗜赌成癖,曾在东府聚睹,下往达教百万,因刘毅小字盘龙,故后世称嗜赌为“盘龙癖”。②杨子江:作者李肖自号,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18届文科清北班学生。

  译文

  萧毕顺是夔州(今奉节)明堂人氏。父亲是乡里的豪杰,萧氏长子。当时萧、唐两家在明堂争田地,唐氏欺骗萧氏,争占了田地。萧氏气愤,准备率整个家族迁移到新民,族人都答应了。到了出发时,没有一个前往跟从,萧氏于是就带着妻子儿女独自前往。到了尖角,众蟊贼围困他们,抢夺了他们的财物,萧氏就处境艰难了。每天在路边乞讨,夜晚就住在郊野,饿了就采吃桑葚,渴了就饮用荒野泉水,他困顿就像这样。走到科家院,萧氏妻子不想前往了,就在夜晚从明堂跑了,只留下儿子。萧氏认为自己穷困潦倒到这种地步,希望自己孱弱的儿子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,于是就给儿子取名叫“毕顺”。

  七岁时,当时村东有一个赌徒,常对农事怠懒,毕顺怨恨地说:“不从事本分职业,的确是国家的大害。”乡里人听闻此言,都觉得他奇异。等到八岁时,遭逢父亲去世。邻居科氏同情他,提供给他衣食,因此得以活下来。毕顺从小嗜好读书,从邻村大户藏书之家借书(阅读),时间久了,虽然没有接受学校教育,却能叙述圣人言论,仰慕圣人之道;满脸菜色放牛,嘴里诵读经书,乡里人不知道他所要追求的志向,都觉得他怪异。二十岁后,因为容貌丑陋、家里贫穷,无法招待客人,鄙陋的读书人讥讽他,毕顺都不说话,当时的人于是就称他“萧亡(无)言公”。

  当初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因为萧氏是无产者,分得田地居乡里第一,人人都不满地侧目而视。等到萧氏去世,毕顺继承了田产,就烧掉了地契,将他的田地交纳给公家,县长(国家)调发江南仓粮赈济,因赞美他无私,起用他做生产大队长。不久,河南发生大旱,为毕顺转运有功劳,提升为尖角村长。上任之初,派出民兵平定强盗,捉拿强盗大头目,处斩了他,并在乡里到处巡行示众,其余众强盗都作鸟兽散,尖角强盗于是被平定。按旧例,乡长巡察所辖乡区四境,沿途村社供给(饭食),百姓不能忍受这种烦琐。毕顺借百姓辛苦委婉进谏县长,于是终止了这种做法。乡长很忌恨他,就派人去偷偷地察看他的过失,然而毕顺从小就一贫如洗,做官又清廉有令人称道的美誉,(乡长不得已)才消停。尖角缺水,百姓早晨起床打水,太阳落山才能回家,情状很是辛苦。毕顺就率领村民在荒山打井,过了二十天,水井才挖成。刻石碑记载功劳,余留的痕迹现在还保存。县长听闻此事,想要提拔他管理县城,毕顺拒绝了县长,当时的人都觉得遗憾。第二年,“文革”事件紧急,林彪因败逃而死,夔州城大乱,县长受辱而死。村民都认为毕顺是神人,更加尊敬他。这一年发生大饥荒,(大家)就吃白泥,人们称它“观音土”,吃土的人死了十分之八九,只有毕顺活了下来。灾荒止息,活下来的人都庆幸,只有毕顺沉默地深刻反思,有人问他缘故,(毕顺)说:“人祸什么时候才能消停?”第二天,就辞职告老回家,乡长竭力挽留他,毕顺坚决推辞。

  晚年写书,明堂萧氏宗族听闻他的名声,派使者请求(他)返还乡籍,希望他管理祭礼,主持宗族。毕顺喟叹不答应。使者,就是(他的)侄子。磕头坚决请求,毕顺发怒说:“当初(你们)驱赶我去世的父亲,允诺了却不跟着(我父亲搬迁),使我到这里,是不合道义的人。你走,不要再痴心妄想了!”终究没有返还乡籍。毕顺长寿,如今八十岁了,精神矍铄,谈笑风生。生有三个儿子叫毕勇、毕健、毕明。

  杨子江评论说:萧亡言公经历艰难困苦,磨砺身心意志,处境窘困却不丧失志向,处于饥饿却不丧失礼义,进退官场,就像烹煮小鱼一样轻而易举,为百姓谋福祉,这是百姓的幸事,也是今人的先范楷模!

  2017年正月为外公萧亡言公所写。

查看全部
上一篇: 《宋史·梁克家传》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下一篇: 冯梦龙《智囊》文言文原文及翻译